欢迎访问风土情网 云导航:风土云标签

西藏人的丧葬习俗

负责编辑:风土情 来源平台:网络搜集 归档日期:2016-01-29 阅读次数: 字体:
西藏人的丧葬习俗_风土习惯【风土情网】

  在中国西藏,人死之后要把尸体蜷曲起来,头夹到两膝之间,像母腹中的胎儿形状,用麻绳和为死者特备白藏毯把尸体裹住,放在屋内一角,用白布围上,并用土坯做垫,忌用床或其它东西做垫。根据卜卦得出的出殡的具体时间,一般情况下停尸三、五天后才能出殡。村内一得知某家有人去世,每家派一人带一壶酒前去吊唁。停尸期间,天天请僧人或还俗者念经做法事,超度亡者灵魂。有条件者还要为死者点上100多盏供灯,叫“百供”。
 
  人死了,这家门口吊挂一个红色的陶罐,罐口用羊毛或白哈达围上,罐子里放有三荤(血、肉、脂)和三素(乳、酪、酥)的糌粑火烟,并每天加进一些。这些东西寓意为供给死者灵魂享用。在江孜有的农村,人死后,直到七七四十九天,家人一律不梳头、不洗脸、取下一切装饰,也不能唱歌跳舞。在办丧事期间,死者亲属及邻居,不办喜事,不歌舞娱乐,四邻同哀。
 
  藏族的葬俗有很多种,有天葬、水葬、土葬、崖葬、塔葬等,形成这一风格的原因,除了传统文化多元性影响之外,还有更重要的是受地理环境影响。在众多葬俗中,西藏最普遍的实行的是天葬。江孜地区也以天葬为主。
 
  出殡的时间是根据家中成员的属相进行打卦后决定。其打卦方法和婚礼迎送时间的打卦方法基本相同。
 
  出殡的前一天,村中每家带“嘎美准达”即一条哈达、一把藏香、一盏供灯及表示慰问的钱,前来为死者送行。此时“吉度”户除带上上述物品外还带上糌粑、奶渣、菜叶、牛油等熬“吐巴”的佐料。出殡一般很早,先是由一僧人引路,由死者后代把尸体背到门口,再由“吉度”户及亲朋好友手拿藏香,一直送到离家较远的路口。当尸体背起时,后面有一个算好属相后选择的人,扫好停尸的地方,并把扫把、垫尸的土坯等放在篓子里紧跟尸体后面,走到十字路口,扔在路口当中。家人不去天葬场,由一二个好友去葬场监督。同时带上钱和糌粑、酥油、茶、熟肉等食品,尸体送到天葬场之后,先要请背尸人和天葬师喝酥油茶,吃东西,之后才正式开始。关于这种做法,民间还有一个传说。《朗莎姑娘的故事》是发生在江孜的流行很广的民间故事,在西藏可谓家喻户晓。朗莎十五岁时被迫嫁给江孜日朗头人扎青的儿子扎巴桑珠。这家人权大势大,经常以各种原因殴打朗莎,有一次竟把她打死了。送到天葬台那天,天葬师助手问老天葬师先是吃东西还是干活。老天葬师说先吃东西。没想到他们吃饭时,朗莎姑娘复活了。原因是她的阳数末终,阎王又叫她还阳。从此尸体送到天葬台以后天葬师和他的助手们就先吃点东西再干活。
 
  天葬台一般是一个大石块或石堆,尸体放上之后,天葬师就在旁边烧起松柏香草,上面撒上三荤三素糌粑,青烟袅袅升起。待天葬师叫唤一声,四周栖息的秃鹫就冲了下来,天葬师把切好的肉块和捣碎的骨团喂给秃鹫吃,且一定要让它吃干净。
 
  天葬结束之后,天葬师要到附近有水的地方洗脸洗手,再吃点东西,然后各自回家,陪同送葬人均不能回死者家中,带到天葬台的剩余食品也不带入家中。
 
  丧葬与祭祀是有连带关系的。在西藏,家中有人去世后,每满七天请人念一次经,一直到七七四十九天,共念七次经。因为佛教理论认为,人死后细微的五蕴身化为中阴身,中阴身的寿命一般是三至七天,最长的也超不过四十九天,就会投生,或投生人生之道,或投身动物界和苦特重地狱生命等,因死者的业力而定。因此传统上把四十九天分为七个期,每期七日。其中第四个和第七个七期较为隆重。第四个七期请四至五名僧人举行一次火供仪式,意在催促亡灵早日投胎受生。第七个七期,一般请四名僧人做会供法事,做会供物“措”,当天死者家属洗脸梳头,祭一次屋顶神,并换屋顶经幡。还为亡者根据打卦结果做超度像。超度像的质量根据家中经济条件而定,有镀金铜像、有泥塑像、有唐卡、也有纸质的画像。这一天所有“吉度”户带肉、酥油、茶、酒等参加七期法事。第四期和第七期还要进行一次“百供”。有时死者的兄弟姐妹或子女在死者家中或在寺庙举行“百供”仪式。条件好一点的家庭,人死后每满月,举行一次满月祭祖,此时只请一人念经。死后满一周年时,每家要举行一次周年祭祖,此时家中举行隆重的纪念活动,所有“吉度”户都要带着哈达、茶、酒、肉、酥油、钱等前来作客,主人备饭菜招待客人,感谢他们一年来的帮助。总之,人死后在一年内要举行近20次的法事,需请近30人次的做法事者。
 
  天葬是西藏人独具特色的民族风俗葬礼,何时起在藏区流行有不同的说法,有的认为,藏族天葬的起源发端于古代历史上的“天赤七王”时期(约公元前四世纪到公元前三世纪),且与本教有密切的关系。也有的认为,依据西藏古墓遗址推断,天葬可能起源于公元七世纪以后。还有人认为,天葬是公元十三世纪初由直贡噶举派所立。不管它是何时起源,至今仍然能够盛行的主要原因是受到了佛教的思想影响,而且与佛家的“灵魂不灭”、“舍身饲虎”等思想的有直接的关系。藏传佛教中的轮回转生等观念,都离不开“灵魂不灭”这一核心思想。藏族对于死后的躯体的关心远远不及对于人的灵魂的重视,注重灵魂的去向,而不留恋死后的躯体,相信人死后灵魂将不附体,灵魂离开其躯体去寻求新的躯体。既然灵魂不附体,其躯体就是一个无生物,像土、像石头。因此藏族认为留恋这样一个无生物,还不如以“舍身饲虎”精神去喂那些饥饿的鹫鹰,一来可以喂饱它们,二来它们吃饱之后不会去伤害其它小生命,此生算是做了一件好事。
 
  虽然西藏人天葬的传统习俗在当今世人眼中是一种不太习惯的葬俗,但天葬将人与自然的关系更加紧密起来,成为“使人与自然处于协调发展的一种生存方式。
 
  中国内地尤其在农村,连年建造坟墓,使其耕地面积锐减,正面临土地危机之时,藏族人由于推行天葬而在这方面没有任何担忧。从这个角度看,藏族天葬思想中充溢着对自然的一种奉献或爱护精神”。
 
  此外天葬对医学科学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作用。1704年,藏医师兼民族绘画家洛扎·旦增诺布在天葬台亲自观察了一些尸体解剖之后,一反正统的宗教观念,冲破宗教思想的传统束缚,在绘制的七十九幅彩色《四部医典系列挂图》中,正确地把心脏绘在胸腔正中偏左的位置;心尖朝左下。绘制医学彩色挂图,准确表达心脏解剖位置,这不仅在我国是首创,而且在世界医学史上亦为之罕见,也为医学科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