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民间小调
广东音乐,顾名思义就是流传于广东一带的器乐合奏流派,是广东人传统的风土人情文化。
广东音乐雏型成于清末,据研究当时已有一些器乐曲出现,或为当地民间小调,或为戏曲中的过场音乐,也有从外省传入的曲目。可以说,广东音乐是一种一边在本土蕴酿,一边吸纳其它地方音乐发展而成。
到二十世纪初,广东音乐之乐器组合渐渐定型为以二弦、提琴、三弦、月琴、箫五种乐器为主奏乐器并辅以敲击的固定形式,称为「五架头」。这种组合源于粤剧的伴奏形式,由于整体声音高亢嘹亮,俗称为「硬弓组合」或「硬嘢」。
到了1926年,上海长大的广东人吕文成将二胡改良成为高胡(或称粤胡),加上扬琴及秦琴,革新了广东音乐合奏形式,自始广东音乐开始了这种称为「三件头」的表演形式。後来音乐家又在「三件头」之上加入洞箫、椰胡等乐器,成为了与旧式「硬弓组合」相对的「软弓组合」。其後更加入了小提琴(梵铃)、色士风、结他、木琴等西式乐器,使广东音乐的表演形式更见丰富——可以见到,广东音乐家不单止对外省音乐来者不拒,连外国音乐也一样兼收并蓄,如此海纳百川,吸受各地音乐养份,教广东音乐在二十世纪上半叶能快速发展出其独特的合奏风格。
广东音乐的一大特色,是曲目都是短小精悍,可称谓民间小调,易于欣赏,这与其源流有关。从一开始,广东音乐就跟粤剧及说唱音乐有不可分割的关系,很多早期的广东音乐曲目,都是来自粤剧的伴奏或是过场音乐,更不用提那些乐人自娱时,从民间小调顺手拈来的小调,因此广东音乐少见长篇钜构,而以小曲为主。
二十年代,唱片业在上海落地生根,成为重要的文化产业。唱片公司为了迎合不同消费者需要,灌录各式歌曲及器乐曲,其中广东音乐也藉着唱片业而全国风行。由于录音技术所限,灌录的乐曲不能太长,广东音乐就非常合适。同时,录音需要也催生了更多新曲,蔚然成风。
广东音乐的流行,也见于茶座、舞厅与夜总会甚为流行的现场广东音乐演奏,风头一时无两。到四十年代,在欧西流行音乐的影响下,更发展出类近美国爵士乐的「精神音乐」是,当中吕文成(高胡)、尹自重(小提琴)、何大傻(电结他)、程岳威(爵士鼓),并称「四大天王」。
相比其它中国音乐流派,广东音乐只有百多年的传统风土文化,仍算年青。只是多年来人才辈出,创作大量传世曲目,使得广东音乐坐拥丰富曲目。由二十世纪初严老烈(《旱天雷》、《连环扣》)、何柳堂(《赛龙夺锦》、《饿马摇铃》、《雨打芭蕉》),再到后来的何大傻(《孔雀开屏》)、吕文成(《平湖秋月》、《步步高》)、邵铁鸿(《流水行云》、《红豆曲》)等,都写下了不少经典乐曲。
广东音乐尽管不是主流,但在广东省各小镇里,都有那么三、五组,每组由三、五人自组的广东民间小调乐团。每当办红白喜庆之事,喜庆人家为了增添喜庆之日的喜悦气氛。少不了请这民间小调乐团来弹、吹、唱这广东音乐,为这喜庆之宴助兴,这也是广东农村的一种民间传统习俗。
广东民间小调_民间风俗【风土情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