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人驱灾避难的一种“打醮”民间风俗
“斩大幡”是客家人驱灾避难的一种打醮活动,是民间风俗中传统习俗信仰中规模最大、也是最神秘最有代表性的仪式之一,它是在当地社会遭遇较大困境之后,人们为达到驱灾避难目的,构建新的希望而举行的。时间不固定,规模较大,花费较高,一般由几个村落共同举办。
斩大幡起始阶段的主要科目有:启师、造水、藏魂、收邪、落禁、投坛、奏疏、招兵、宴兵、停更(落更)。而起师、造水、藏魂是任何一场醮坛法事的首科节目,一般在打过开场锣鼓后就进行。
打预告朝
这是举行斩大幡之前首先做的一件事情。就是大约在斩大幡前一个月出幡洞,即在离选定用来建幡场的场地约三十到五十米远的地方竖起一根竹子。竹顶上挂一盏风吹不灭的马灯或灯盏,这叫出幡洞,打预告朝目的在于告诉那些远近的孤魂野鬼回来赴幡,而对于阳人的赴幡。
则是用红纸贴出通知,讲明某年某月某日于此地有斩大幡这一活动。封山朝 封山是指由幡师做法,划定东西南北的界限,将其封住,由幡洞灯召唤来的孤魂野鬼在内不得出去,在外面的也不能进来,严把关隘,此所谓“水泄不通,阿娘不过”。
活动中需要用到监度师的印信、两名将军、洪猪、雄鸡、手巾、申坛状、朝疏、把隘牒等。把隘牒要分别发给东方社王、南方社王、西方社王、北方社王。接着还是启师,请神等环节.
第一日,出兵朝。这是正式进入幡场(仙场)的第一天所要做的道场。
第二日,建醮朝。此朝意在发布通告,通知天地各路神仙过来。
第三日,接旨朝。接旨就是接那些所谓有头有脸的各路神明进入幡场参加活动,来证明这场功德。
第四日,接竹朝。这一天主要的工作是把大幡竹接回来,然后将架刀山的刀山木也接回来。
第五日,请军朝。这一天的节目是最吸引人的,也是斩大幡活动达到高潮的一天。到了这一天,会有几千人来参观,人山人海,甚为壮观。人们等着看将军进行斩猪牛,以及极为惊险刺激的上刀山等科仪。
第六日,普渡朝。意在普度天下无论男女之愿度者。此朝即是我们平时所说的过火炼。当天晚上一些事主会将自家的不进者(外出意外身亡的人)的灵魂捧来,求幡师携灵魂过火炼超度,希望他们能在阴间安好度日,早日超生,来生平安。(普度朝有此说法,小孩叫度花童,男女度职有初渡,家渡等)
第七日,退兵朝。意即将请来的兵兵将将全部送回去,善始总要善终。这是整场大幡的最后一场工作
对于斩大幡等民间风俗习惯信仰活动,其在风土习惯中国产生的功用和影响,我们或许可以换一种角度来看待。
博白斩大幡民间风俗习惯的举行是由于当地进入了一种非正常状态,即自然出现了某些不按规律运转的情况,比如当地连续发生了一些人祸天灾等,对于此种情况群众往往极容易出现心理恐慌,从而严重地影响了平时正常的生产生活,于是斩大幡等一些人们寄予一定意义与希望的民间信仰活动便应运而生了。
人们赋予这些活动特定的象征意义,通过一些虚拟的但却颇具艺术化的场景,和人造的天地诸神明进行对话和交流,倾诉现实的种种困境。
活动的举行,使人们的心灵获得了某种安慰与满足,化解了人们之前的精神危机,带着满满的祈求得到上天的保佑与庇护的希冀,又开始了新的生活。
斩大幡等民间风俗习惯信仰活动,都充斥着“有灵必求”、“有应必酬”的普遍心态。人们总是在无法摆脱困境和苦闷的状态下,希冀通过付出虔诚和金钱以祈神护佑,以消弭灾祸,这种心理在斩大幡活动中集中表现为将比较贴身而贵重的物品交予幡师拿上刀山开光(通过神圣的仪式使物品产生神性),以得神力附物,护佑自身。
寄托于贴身物件来驱邪纳祥,祈福消灾,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百姓往往可以在一件自以为吉祥的神物中寄托对生活的全部希望。被赋予神性的物件中蕴涵的人文精神与和谐观念从驱鬼避邪的活动逐渐演变为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通过神性物件的承载,这种良好愿望变成生活方式,受道德约束和规范,成为博白民间生活的特殊景色。
通过这种仪式和自己信仰的神明对话,祈求庇护、平安等等,来获得一种心理上的安全感。在乡土中国,在没有比烧香祷告更好的手段来解决的情况下,中国老百姓就用这种传统方式,解决精神的危机。
斩大幡等民间风俗习惯信仰之于科学心理治疗,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斩大幡等民间信仰有存在的时间和空间,是不同的人群需求和不同的环境使然。
追古思今,汶川地震,举国哀悼,中国佛教界为汶川特大地震灾区祈福追荐赈灾大法会在四川隆重举行,佛教界共同祈求:“佛佑中华,遇难呈祥!逝者得脱三途,往生净土;生者身心康泰,重建家园。”
人们在灾难面前心理压力陡然增大,科学地采取心理援助等措施,在民众的精神世界受到冲击的大环境下显得力不从心,于是宗教的力量在此时便显得尤为重要。
上一篇:马耳他这些“奇葩”民间风俗,你知道吗? 下一篇:民间风俗之搬家禁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