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小学阶段是家庭教育最重要的环节
如果把孩子的一生比做一幢高楼大厦,那小学阶段就好比这幢大厦的地基。如果地基打不牢,孩子的整个人生就很容易沦落为“豆腐渣工程”。
或许有人会问:为什么“地基”是小学阶段,而不是幼儿园阶段呢?父母不妨想一想:如果一个孩子在幼儿园阶段没学好,这会影响他小学阶段的学习成绩吗?但如果这个孩子在小学阶段还没找到学习的“感觉”,到了中学阶段,他还有学习的信心吗?如果一个孩子在幼儿园阶段经常任性、无理取闹,到了小学阶段,他的这些坏习惯还可以改正,但如果小学阶段他仍然任性、胡闹,到了青春期,他的这些坏习惯还能改正吗?幼儿园阶段和小学阶段同是孩子人生的初始阶段,但这两个阶段的孩子却有着很大的不同。就拿学习来说,幼儿园阶段的孩子还处于幼儿期,理性思维还未形成,他们常常不懂得学习的重要性。但小学阶段的孩子开始进入了儿童期,他们的理性思维在迅速发展,如果父母正确引导,他们会以极大的热情去对待学习。重要的是,如果孩子在幼儿园阶段没有产生学习的热情,在小学阶段,当理性思维形成后,这一缺憾可以得到及时的补救;但如果孩子在小学阶段对学习仍然还没走上“正道”,那随着叛逆的青春期的到来,他们的学习成绩及学习积极性也许永远也得不到提升。
所以,如果把孩子的一生比做一幢高楼大厦,幼儿园和小学阶段都可以看做是“地基”,但它们的构成以及所起的作用却是有所不同的。幼儿园阶段就好比“地基”最下层的沙土、碎石,而小学阶段却是“地基”中的钢筋、水泥。沙土、碎石的质量对地基的稳固效果所起的作用不是很大,但如果钢筋、水泥的质量出了问题,那这幢大厦就是一个名副其实的“豆腐渣”工程了。所以,在家庭教育中,小学阶段才是“地基”中的“地基”,它才真正起着为孩子的人生打基础的作用。
具体来讲,小学阶段为孩子的人生所起的“地基”作用有哪些呢?
出了问题,那这幢大厦就是一个名副其实的“豆腐渣”工程了。所以,小学阶段才是“地基”中的“地基”,它才真正起着为孩子的人生打基础的作用。
1. 为学习信心打基础:
每当小学阶段的孩子学习不用心时,父母们就会这样教育他们:“再不好好学,到了中学你就更跟不上了!”事实就是这样的,虽然小学阶段的知识很简单,但它与中学的知识之间具有很强的连贯性,如果孩子在小学阶段所掌握的知识量不够,那在接受起中学阶段的知识时,就会遇到很多困难。当然,更重要的是,如果孩子在小学阶段没学好,那他对中学阶段的学习也很难有信心。
有一个这样的孩子:小学6年,他的成绩一直不突出。进入中学之后,他有强烈的提高学习成绩的欲望。但欲望虽强烈,行动却非常令人失望:遇到难题,他想都不想就会放弃;成绩不见提升,他的学习热情一下就消失得无影无踪……
有一次有人问这个孩子:“你想提高成绩,但为什么这么容易就放弃学习呢?”
这个孩子叹了口气,用一种看破人生的语气跟我说:“我的成绩从小学到现在一直都没有进展,看来这就是命呀!”
看,这个孩子的悲观态度就是在小学阶段留下来的“后遗症”,他的主要症状就是对学习缺乏信心。这个孩子在小学时成绩不突出,到了中学时代就早早“认命”了。如果孩子一旦对成绩“认命”了,他就再也不会有学习的热情。更可怕的是,这种“认命”的态度还会延续到其他方面,也许父母们早已发现了这样一种现象:那些成绩不好的孩子在体育、特长等方面都不会很出众。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他们都存在这样一种心理:我成绩不好,其他方面也理所当然可以差。在这种情况下,孩子缺乏的不仅仅是对学习的信心,还有对自己人生的信心。
小学阶段是孩子学习生涯的初始阶段,在这一阶段里,学习是孩子的主要任务,因此,孩子最需要的就是好成绩所带来的成功体验。如果在整个小学阶段,孩子从没体验过好成绩所带来的愉悦感、成就感,那他们就会产生极大的失败感,而且这种失败感会伴随他的整个学习生涯,甚至整个人生。所以,小学阶段不仅仅是孩子在为知识量的积累打基础的阶段,还是在为学习信心、人生信心打基础的阶段。
2. 为人生定位打基础:
一位中学生的家长曾这样抱怨:我家孩子学习成绩不好不坏,老师总是对他不重视;班里有活动他从来不积极参加,不管是在同学面前还是在老师面前,他都不会积极地表现自己……我经常抱怨他没有上进心,但他却反驳我说:“这样不是挺好的吗?成绩不差、能力不差、人缘不差……”我真是对我家这个“不差先生”没有办法了。
其实,孩子之所以甘愿做“不差先生”,这体现的并不仅仅是进取心,还有对自己的一种定位,即甘愿做不出众的“不差先生”。父母要想改变孩子对自己的这种定位,真的需要下一番苦工夫。因为孩子对自己的这种定位在小学阶段就已经形成了。
在小学阶段,相信大多数父母都会发现孩子经常表现出这些行为:即使已经知道了答案,他们也不敢大声说出来,而是等别人说出之后,他们才会跟着继续说;排队时,即使是第一个到场,他们也不做排头的,而是心甘情愿地“缩”到中间去;即使是玩游戏,他们也不敢第一个尝试,而是等前面有了“出头鸟”,他们才敢去尝试……这些小细节体现的都是孩子对自己的一种定位——不思进取、不想出头、不敢争第一。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这与孩子所处的小学阶段有很大的关系。在小学阶段,孩子的各种能力都在快速发展,与此同时他们的自尊心也愈加增强。在很多时候,他们自尊心的增强速度常常会超过各种能力的发展速度。因此,大多数小学生都有这样明显的特点:自尊心很强,但能力相对来讲很弱。在这种情况下,他们怕出错、怕出丑……所以,他们常常不想争第一,也不敢争第一。大家知道,如果孩子甘愿这样定位自己,那他们的人生定位就已经很明确了:不会有所作为、不自信、不敢承担责任……彻底成为一个不求上进的人。所以,从孩子进入小学开始,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就应该引导孩子向积极的方面定位自己。
上一篇:批评孩子的技巧 下一篇:家庭教育精华的六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