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行事作风直接影响孩子的性格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不难看到,由于孩子不好好吃饭、不好好做作业或者不听父母的话,父母在无计可施的情况下,最后只能用大吼大叫的方式来命令孩子。当然,孩子一不开心就乱扔东西、随便打人的情况也并不少见。据新西兰家庭教育研究学会的研究表明:影响孩子的成长除了遗传、生物学因素以外,家庭环境因素也不容忽视。孩子脾气暴躁,除了先天遗传之外,家庭氛围、父母的教育也有很大的影响。孩子的情绪就犹如夏日多变的天气,说下雨就下雨,没有一点征兆。而孩子的暴躁脾气也让父母苦不堪言。
孩子的暴躁脾气其实与父母的影响是分不开的。父母的言行举止会在无形中影响孩子的成长,孩子会以父母为榜样,并在他们的学习生活中做出与父母类似的行为。一些父母自己的脾气比较暴躁,对待孩子也不能克制,动不动就对孩子大吼大叫,大加责骂。在这种环境下,孩子耳濡目染,自然也就会变得缺乏耐心、浮躁、脾气暴躁。所以在爸爸妈妈总是因为小事而发牢骚,或者因为孩子做错一点事情就大吼大叫、大声斥责的家庭环境下,孩子会变得缺乏安全感、怯懦胆小或者是变得和父母一样暴躁。长此以往,缺乏父母的正确引导,孩子就很难拥有良好的自控能力,最后导致孩子随时随地发脾气成为一种常态,且不能轻易地改正。
吴浩是名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因为妈妈刚刚下岗,所以家庭经济情况不太好。考虑到这一点,妈妈给吴浩的零花钱少了很多。一次,妈妈就给了吴浩五块钱作为一个星期的零花钱,并且她还反复叮嘱他要省着点用。一天,吴浩急急忙忙地回到家里,兴高采烈地对妈妈说:“妈妈,我们学校今天组织给山里贫困的小朋友募捐,听老师讲那些小朋友连学习用品都没有钱买,您不是给了我五块钱嘛,当时我就想把所有的钱都捐出去……”
妈妈听到这里,特别生气地对吴浩吼道:“你把五块钱都捐出去了?你怎么这么不懂事啊!家里的情况你又不是不清楚,我刚下岗,咱们家就靠你爸那点工资生活了,你把零花钱都捐了,那你这个星期就别再跟我要零花钱了!我看你怎么办!”
吴浩听到这里,心里特别委屈,他对妈妈吼道:“我没有都捐出去,我本来是想捐五块钱的,可是老师知道后,只让我捐一块钱,老师告诉我一块钱也能代表我对山区小朋友的心意,剩下的钱叫我自己好好留着!”说完这些,吴浩就从家里跑出去了。
吴浩做了一件好事,急于得到父母的认可,可是吴浩妈妈没有听完他的话,就急匆匆地骂他,这必定会让吴浩伤心。而反观吴浩老师的行为,则会让吴浩心中十分舒畅。老师能够从他的家庭实际情况出发,并且用不伤孩子自尊心的方法给孩子作出了正确的引导。对比吴浩妈妈的教育方式,老师的做法自然能够赢得吴浩的喜欢。长此下去,吴浩只会越来越喜欢老师,而与妈妈的关系则会越来越糟。
即使吴浩把五元钱全部捐出去了,如果妈妈能够把“量力而为”的道理讲给他听,帮他好好地分析把钱全部捐出去带来的后果,这样,吴浩不但能听取妈妈的解释,还会从心底里佩服、敬仰妈妈。但是她却选择用大吼大叫的方式来给吴浩讲道理,这样吴浩不但不会听从劝告,还会因为妈妈的吼叫,而觉得妈妈不尊重自己,进而会因为妈妈恶劣的态度生气。结果只会是两败俱伤。
那父母为什么会吼叫呢?当父母对孩子大吼大叫、反应变得情绪化的时候,透露出来的信息就是,父母想要让自己平静下来!无论父母说了什么,无论孩子有多大,当父母怒吼时,唯一透露出来的信息就是——平静下来,再来想对策。任何时候,父母在大吼大叫都是在寻求别人帮助自己平息焦虑的情绪。而且,父母有时候的吼叫只是为了扞卫自己的权威,在他们心中只有通过吼叫才能掩盖自己的心虚。可是,孩子并不清楚这个事实,他们看到的只是父母冲他们发脾气。孩子面对父母的大吼大叫时,为了表示他们的不满,有时他们也会吼回去。经常吼叫会使孩子在遇到不顺心的事情时选择大声吼叫来宣泄。
父母的说话方式,行为举止等等都会给孩子起到榜样作用。那么如何才能用一个好的方式来改变孩子的暴脾气,使孩子不吼不叫呢?想要让孩子不吼不叫,父母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孩子也需要尊重
和孩子交流时,要把他们放在与自己平等的位置上,要允许孩子有反对意见,也要允许孩子提问题。孩子行为习惯的养成不是大脑思考的结果,而是通过感官感受到并对之加工而表现出来的。所以,父母将孩子放在平等的位置上,孩子也能够感受到父母的尊重。父母可以通过经常问孩子的意见来展现尊重的态度。比如说“你怎么看啊?”“我觉得……”或者是“你那样做,我觉得……”之类的话。
父母说出来的话也要合乎道理,不能明明是错的,还要让孩子做。而且,父母说话的时候还必须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父母说的话只有既有道理,又让人在感情上能够理解,孩子才会完全接受,而也只有情理交融的话才能够使人心服口服。所以,父母要放下父母的架子,以平等的态度真诚地与孩子互动,不摆一言堂,不居高临下地讲大道理,更不要大声训斥、数落、讽刺挖苦,而要和孩子讲心里话,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对他的爱。
(二)父母要用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说话方式
在和孩子说话的时候父母要考虑孩子的个性、年纪、理解接受能力等因素。如果孩子性格开朗活泼,说话的时候就可以开门见山;理解接受能力差的话就应该用小故事讲出大道理,不能由着自己的想法、情绪随意发挥。更重要的是,对于理解接受能力差的孩子父母要特别有耐心,不要着急,要学会等待,某些事说一次孩子理解不了,就多重复几次。说的时候不要带有不耐烦的语气,这样会打消孩子的积极性。说完一句之后要停顿一会儿,趁着这个间隙让孩子充分理解大人的意思。
而且,父母说话时要富有感情。要想让孩子接受父母的建议、批评,就要先告诉他们为什么这样做是错的,此时,语气不能太严厉,因为太严厉的话,孩子会感到害怕。语气要尽量柔和,用一种商量的口吻来说话。此外,要注意与孩子互动,即陈述了自己的观点之后,要用好奇的语调来问孩子的感受。要知道,情感的激发对于纠正孩子的错误十分重要。父母与孩子交谈时,语言不能总是生硬严肃,这样会给孩子一种冷冰冰的感受,而且会让孩子感到紧张(这个时候不妨用幽默的语调来缓解压抑的气氛)。当然,批评的话父母也要三思后再说,要避免尴尬局面的产生。
(三)树立父母的威信
良好的教育效果,需要父母的威信来加以保证。所以,父母平时要说话算话,自己做不到的事情也不能强求孩子做到。比如,父母告诉孩子过马路时要等到绿灯亮了才能过去,那么自己就不能闯红灯。不仅如此,当孩子指出父母的错误及缺点时,父母应该虚心接受,认真改正。这样就会给孩子传递一个讯息: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父母有错就改,起了一个表率作用,那孩子自然也会有样学样。而且,这样的表率会让孩子对父母心生敬佩,自然也会让孩子听父母的话。
【家庭教育智慧】
父母是孩子人生中的第一个老师,孩子是好还是坏,与家庭教育密切相关。所以,作为与孩子接触最早、时间最长、影响最深的教育者,父母应该给孩子树立一个好的榜样。与孩子相处时也要特别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作为父母,要给孩子足够的尊重,还要用自己正确的行为感染孩子。在一个民主、平等的家庭环境中成长,孩子自然不会养成坏脾气。所以,想要让孩子远离暴脾气,最好的办法就是父母做好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