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风土情网 云导航:风土云标签

庆寿是中国的传统习俗

负责编辑:风土情 来源平台:网络搜集 归档日期:2015-08-31 阅读次数: 字体:
庆寿是中国的传统习俗_传统习俗【风土情网 】
 
  我们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历来崇尚敬老孝老,真诚为老人营造一个温馨祥和的家庭氛围、让老人颐享天年是我们应尽的义务。每当老人健步走到66岁、73岁、80岁、90岁的人生路口时,子女及亲友们总是要为他庆祝一番。这叫做“庆寿”、“祝寿”、“拜寿”。也有庆60岁、50岁,甚至庆40岁的,这除了因为身体状态不佳“不自信”以外,就是家庭富裕“不差钱”了。
  
  当老人庆寿之日,全家人张灯结彩,布置寿堂,在堂屋正中悬挂寿屏,内容可以是老寿星手捧仙桃的年画,也可以是装裱好的大大的草书书法“寿”字,两边配寿联,男性老人祝寿,常用“三庆筵开歌高寿,九贺诗颂乐嘉宾”、“芝兰味道松筠操,龙马精神潭鹤姿”等;女性老人祝寿,常用“福护慈萱人不老,喜弥寿树岁长春”、“瑶池桃结千年牧,玉井蓬开十丈花”等,前面摆上供桌,上设寿烛、寿酒、寿桃等。
  
  以前,人们的生活水平不高,家中老人庆寿,儿女及亲友备礼物也很有限,但很有讲究。老人庆66岁大寿,儿女及亲友备礼都要有:“6”这个吉祥数字,比如:6斤6两猪肉(纵向砍下的猪中段的肉,囊膪一端用刀子穿一个洞,用红绳穿过绾个结,俗称“礼吊子”,另一端中间用刀子割一个口。送猪肉是必须的,叫做“六十六,吃块肉”)、6瓶酒、66个大馒头、66个“扁食”(饺子),来表示顺心随意。老人庆73岁大寿时,儿女们除了酒肉食果之外,还要准备一条鲜活的鲤鱼,叫做“人到七十三,吃条鲤鱼猛一窜”,寓意闯过人生关口,延年益寿。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备礼物再也不需“斤斤计较”,甚至礼物也不备了,给“老寿星”送一个大大的红包做“寿礼”岂不方便实惠?
  
  老人的儿女在家设宴款待前来祝寿的至亲好友,当亲友到齐以后,便举行拜寿仪式。老人的兄弟或长子担任司仪,指挥着“老寿星”夫妇身着新衣裳,端坐于供桌前接受大家的祝福。所有的亲属按照辈分,分批次向“老寿星”行三叩首跪拜礼,分别能得到“老寿星”分发的辈分不同金额不等的小红包。有的家庭还请来唢呐班子前来助兴,美妙的唢呐乐曲,由衷的欢声笑语,共同把庆寿活动气氛推向高潮。
  
  “寿桃”是庆寿活动中的吉祥物。相传孙膑18岁离开家乡到千里之外的云蒙山拜鬼谷子为师学习兵法,一去就是十二年。这年五月初五,孙膑猛然想到这是老母亲八十岁寿诞。于是向师傅请假回家看望母亲。师傅说道:“你在外学艺未能报效母恩,我送给你一个桃带回去给令堂上寿。”孙膑回到家里,从怀里捧出师傅送的桃给母亲。没想到老母亲还没吃完桃,容颜就变年轻了,全家人都非常高兴。人们听说孙母吃了桃变年轻了,也想让自己的父母长寿健康,便都效仿孙膑,在父母过生日的时候送鲜桃祝寿。可是鲜桃的季节性强,于是人们在没有鲜桃的季节里,用面粉做成寿桃给父母拜寿。
  
  “寿糕”在庆寿活动中必不可少,寓意“高寿”。过去的寿糕多是用白面蒸成的馒头,上面用红颜色点缀。现在则多用奶油生日蛋糕作为寿糕,上面绘上祝寿图案和祝福话语,正餐之前,插上蜡烛,由“老寿星”及小孙子们一起吹灭蜡烛,伴随着“生日歌”大家共分享。调皮的孩子还用奶油向他人脸上涂抹,换来更多爽朗的笑声。
  
  “寿面”也是庆寿活动中不可或缺的食品。老人的儿女们精心为老人做一锅“寿面”,寓意“长寿延年”;吃面时要高高挑起,寓意“高寿”。然后大家把剩下的面条分而食之,共享“老寿星”的幸福。现在,这一习俗仍在延续,我们也祝福着每一位老人都能健康长寿。
  
  从古至今,庆寿是中国的传统习俗。老年人一生辛劳,养儿育女,当老年人寿诞之日,全家人欢天喜地地聚在老人身边,向老人献上自己的礼物,表达美好的祝福,分享老人的幸福,举行一次的祝寿活动很有必要,也很有意义。